阿司匹林

咏而归

穆穆不惊左右:

打扰大家了,等一下删。




以前喜欢过一个小明星,很喜欢,那时候最痛恨的其实并不是谣言本身,而是造谣对他造成的伤害,泼过去的脏水洗不干净,贴上去的标签很难撕下来。


我为你造谣生一时的气,然后为他受到的污蔑持长久的无力。


造谣者短时间内得以居高临下享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满足感,少部分倾听者满足自己猎奇的心理,再勇敢地接过造谣的火炬,继而分享同一份自我满足。


并不会考虑谣言传播途径之快、后续发展之不可控,当然,她或许根本不在乎。


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,说两个女人都说是一个孩子的母亲,法官让她们自己抢,谁抢到了谁就是亲生母亲。最终亲生母亲先放手了,因为抢得孩子痛,她舍不得。所以造谣者不愿意放手,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大抵归根结底还是觉得无所谓。


奥尔波特的《谣言心理学》中将谣言受众分为两类,一类心理阴暗,一类内心世界贫乏。


所以不要信了好不好。


有一个朋友、我听人说起、我有个娱乐圈的哥们,这种话不知道经过多少张添油加醋的嘴、拐过多少次恶意满满的弯,最初的意图当然也不是那么美好,八成没有这么一个朋友。


成年人该有基本的分辨能力,真的求求你们不要信。


 


至于事情后续的发展,不太敢看,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了。


我知道很多时候双方是没办法讲道理的,气极了会不理智,爱极了也会不理智,这事可能……无解吧。


微博上经常见到各个圈子天天掐,掐来掐去依然没有结果,其实每一家的画风都差不多,不是个例。


爱一个人有很多种方式,有人自化钢筋铁骨想做他铠甲,有人平平淡淡细水长流,有人省吃俭用买周边,有人看看影视作品就了事,爱人品的爱作品的或者单纯欣赏一张脸的,都没有错,可以看不惯,不应该是敌人。


每个圈子都有毒瘤,这一部分人大多数人都是痛恨的。


我们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去关注同一个人,然后各自就近结成集体,圈子与圈子之间的矛盾已经是教科书一般的套路,历来似乎也绝没有妥协的可能。


昨天晚上收到一个姑娘发来的私信,看起来很难过,没敢回复,我不会安慰人,每每遇到这种事总是无力感大于愤怒委屈。


 


其实也不知道在说什么。


总之希望他好,希望大家关了电脑手机之后也一切都好。


演员朋友唱过《匆匆那年》和《笑忘书》,那《人间》也是听过的吧?


但愿你的眼睛,只看得到笑容。


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,都让人感动。


但愿你以后每一场梦,不会一场空。


 


我们糊涂茫昧怎样都好,希望先生豁达通透。





评论

热度(1441)

  1. 共10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